第(1/3)页 苏北治碱工程进入二期,大型机械会越来越多,需要懂行的操作者和维护者; 我们规划中的京州到江都的干线公路,需要专业的工程兵去攻克难点。” 他环视众人,目光锐利:“我们现在不是人多了没处放,而是有兵无将,有枪无弹。 这些转业军人,就是现成、最能打的‘将领’和‘弹药’。 他们不需要从头培养,只需要一个转换的平台。” 周明光若有所思地点燃一支烟:“朝阳同志,你的意思是……?” “我的建议是,打破常规,实行 ‘专业对口,建制转业,快速形成生产力’!”陈朝阳抛出了他的核心观点,“具体来说,就是:” “第一,对转业部队进行精细筛查和登记,按照其兵种和专业特长,建立人才档案库。” “第二,改变过去分散安置的做法,对于汽车团、工兵团、通讯营等技术兵种,在确保思想稳定的前提下, 尝试成建制地转为省运输公司、省建筑工程公司、邮电系统的专业队伍。 这样,他们原有的指挥体系、协作默契得以保留,可以最快速度投入战斗,形成攻坚力量。” “第三,对于有管理经验的军官,经过短期政策培训,可以充实到各厂矿企业、建设工地的管理岗位,他们带来的纪律性和执行力,正是我们很多地方单位所欠缺的。” 负责财政的孙省长立刻提出问题:“朝阳同志,这个想法很大胆,但成建制接收,意味着工资、福利、住房等一系列开支都会集中爆发,财政有压力啊。” 陈朝阳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,从容回应:“压力固然有,但我们要算大账、算长远账。 若真有一个成建制的汽车团,一个月内就能拉起一支可靠的运输力量,保障油田和治碱工程的物资流通,其带来的经济效益,远比分散安置、慢慢磨合要快得多。 他们创造的价值,会远远超过安置他们的成本。 我们可以先从几个重点单位试点,比如江都和苏北水利指挥部,优先保障他们的需求,取得成效后,再全面推开。” 会场内出现了短暂的沉默和窃窃私语。 陈朝阳的这个方案,无疑是打破常规,带有一定的风险,但其描绘的前景也确实诱人。 周明光深吸了一口烟,缓缓吐出烟雾。 第(1/3)页